人民币对美元升值,中国人的人民币收入在国际上的购买力提高,难道不是升值之利?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提升,所谓输入性通胀的压力难道不因此就减轻了?由于经济环环相扣,那些即使不直接出国采购的国人,难道真的就不能享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?出口增加制造就业,进口增加服务就业,莫非只有制造就业才算就业?那些帮国际代购的网商送货的物流工人,难道不同样挣到了可以养家糊口的钱?再看升值有利美国论。
然而,中国的城市化并没有提高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供给,也没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产品和服务。中国城市化没有提高消费水平,这可以从中国三大消费群体——市民、农民和农民工身上找原因。
在一个缺乏相应补偿机制的社会里,面对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风险和不确定性,农民工群体只能选择把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。这次研究同时表明,农民工并没有提高消费水平。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来看,1 985年到2007年的二十几年间,虽然这个比例增长了约1 0个百分点,但中国服务业增长恰恰在中国城市化加速期间(2000年后)停滞不前。以农民工为例,由于中国的户籍制度是与居民福利挂钩的一整套系统,农民工即使到了城市里,也难以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资源,如义务教育的机会和相应的医疗保障。也就是说,中国的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障碍而不是服务业发展的机遇。
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创造了一支没有任何社会权利的庞大劳工队伍。服务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,就可以新增700万个就业岗位。如果不解决一系列制度性问题,一味开口子,只会导致地方政府债务更加泛滥。
如果土地财政持续恶化,地方政府有可能出现债务危机。第三,一些人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大的一个理由是,中国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地很快。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,我觉得近15.6万亿元的数字也是有根据的。至此,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第一次有了权威的官方数字。
所以关键还是责任机制的缺乏。而且,据审计署表示: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,至2010年底,地方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,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.51亿元,共涉及12个省级、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。
进入 张曙光(天则)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保障房 地方债 。这三条建议的确很好,但政府能否采纳和做到,则是问题。整理者 FT中文网编辑 刘波) 6月27日,国家审计署发布《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》。在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下,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不会像去年那么好。
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是,截至2010年11月,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9.1万亿元。但由于政府被强势群体绑架,不愿这么做,所以这个问题也解决不了。如前所述,就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、抑制地方债务膨胀的同时,发改委在6月底发布通知,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、借贷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融资问题。国家审计署审计的范围包括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券,涵盖面大于央行和银监会。
三是要建立规范的举债融资机制,实施全口径监管和动态监控。这一权威数字既有可信之处,又有可质疑之处。
如果将10.7万亿元的地方政府性债务,加上近三年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6000亿元债券、公共部门债务余额,以及公共部门的隐形负债,中国公共部门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50%左右,在60%的预警线之下。但是,人民银行发布的《2010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》称,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近14.4万亿元。
据披露,2010年底,在31个省级政府中,7个未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规定,8个未明确债务归口管理部门,14个未建立政府性债务还贷准备金制度,24个未建立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。过去我常说,哪个地方政府要发债,可以,先把那里的五套班子的个人财产抵押出去。据审计署官员介绍,今年上半年,审计署派出4.13万名审计人员,历时三个月,对187.36万笔地方政府性债务逐笔、逐项进行了审计,工作深入细致,因而结果是可信的。不错,保障房建设是一大民生工程,其资金缺口的确很大。你看能不能控制住地方债务泛滥问题?一旦事关个人财产和乌纱帽,我想马上就可以控制住。(编者按: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近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。
从总量上看,风险似乎可控,但从结构上看,风险依然不小。前者超过了央行报告中所述的数字,后者接近穆迪公司的估计,即审计署的审计低估了3.5万亿元银行贷款。
这样的问题,就不是靠财政收入增长所能解决的问题了。但如何能保证这些资金用于保障房建设?如果地方政府不将其不用于保障房建设,中央政府怎么办?这些安排都没有。
国外一些机构(如穆迪评级机构)估计的数字更高。如前所述,审计署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比央行少3000家,少了近三分之一。
该报告显示,截至2010年底,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.91亿元,占GDP的27%。允许地方政府举债搞保障房建设,反而更让地方债务膨胀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。我们特将张曙光其发言及问答中涉及地方政府债务的部分整理成文,以飨读者。就算地方政府有很多的财政收入,有很多的土地出让金,接下来的问题是,地方政府愿不愿意还债?没有约束,没有担保,地方政府为什么要还钱?花别人的钱,办自己的事情,地方政府会很高兴。
二是要继续推进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,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行为。其中,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.51亿元,占62.62%。
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.74亿元,占21.80%。有了责任机制,才能让地方政府的发债变得理性起来。
综上所述,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,我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。根据此次审计结果,审计署提出三项建议,一是要按照谁举债,谁负责的原则,区别不同情况,积极稳妥地处理存量债务。
保障房的问题我过去讲过,其实用不着花那么多钱,不需要每年建1000万套,只需要政策上做出调整,承认城中村和小产权房的合法性,就可以缓解住房问题。连这些安排都没有,就轻易放口子,我觉得这个事情太危险了。保障房是需要地方政府花钱的,而发展房地产,地方政府是赚钱的,有这个矛盾在,就使地方政府不愿投资建保障房,但中央政府又下令地方政府这么做,地方政府不想掏钱,所以就要想办法筹钱,所以发改委就给开了这么个口子。这实质上是地方通过发债,来要求中央在保障房上掏钱。
政府一方面不承认市场供给廉租房的合法性,各地要改造城中村、取缔小产权房,另一方面又宣布要在未来五年里盖3600万套保障房,这本身就是悖谬的。我们没有数据,只能按照审计署提供的数据来计算。
根据审计署的报告,在10.7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中,有8.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。但审计署审计的地方融资平台为6576个,比央行统计的数字少了3000个。
它们不还钱,而是把钱拿去投资,这对它们来说,也是一种理性经济行为。这个问题在下文中将详述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z19an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36987/8.html
有话要说...